理论力学之静力平衡
来源:第二章 静力平衡
第一章 静力平衡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力与刚体的概念 一、力的概念 1.
力的定义: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 2.
力的效应:运动效应(外效应)——物体运动状态1的改变;变形效应(内效应)——物体形状和尺寸的改变。
3.
力的三要素:大小、方向、作用点。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改变,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也会发生改变。
4. 力的单位:牛顿,N。 5. 力的表示法:矢量表示;图示法。 6.
力系:指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群力。 - 作用线位置:平面力系、空间力系。 -
作用线相互关系:共线力系、平行力系、汇交力系、任意力系。 -
等效力系:使同一个物体具有相同效应的力系。 -
合力:凡一个力与一个力系等效,则称此力为该力系的合力。 -
平衡:是指物体相对于惯性参考系(如地面)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。 -
平衡力系: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力系(满足平衡条件的力系)。
- 受力角度:物体或系统上的各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。 -
运动角度:物体相对于惯性参考系静止。
二、刚体的概念 在任何外力作用下,大小和形状始终保持不变的物体。即只考虑运动效应,而不考虑变形效应。
第二节 静力学基本公理 一、公理简介 - 公理Ⅰ: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同一刚体上的两个力,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两个力“等值、反向、共线”。
- 公理Ⅱ:加减平衡力系
在作用于刚体上的任意力系中,加上或去掉任何一个平衡力系,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应
- 推论l:力的可传性原理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沿其作用线移动到该刚体上任意位置,而不会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
- 公理三: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
- 推论Ⅱ:三力汇交定理 若一个刚体在三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,则此三个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,且必汇交于同一点(或全平行)。
- 公理四:作用与反作用定律(牛顿第三定律) 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(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),总是大小相等,方向相反,沿着同一直线,且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。
注意二力平衡公理和作用与反作用公理的区别。
第三节 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一、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二、合力投影定理
第四节 力对点之矩 一、力对点之矩 力矩2、矩心、力臂 二、力矩的性质 1、当力F的大小等于零,或者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(即力臂d=0)时,力矩等于零。 2、当力沿作用线移动时,不会改变它对某点之矩。这是因为力的大小、方向及力臂的大小均未改变的缘故。 3、一个大小不等于零的力在其作用面内,对其作用线以外的任意点均有不等于零的力矩(有转动效应),因为此时力和力臂均不等于零。
第五节 力偶及其性质 一、力偶的概念 1、力偶的定义:等值、反向的二平行力称为力偶3。它只使物体发生转动效应力偶的两力之间的垂直距离d称为力偶臂。 2、力偶矩=力×力偶臂
二、力偶的性质 - 性质1:力偶无合力,即力偶不能用一个力来代替(力偶在任意轴上的投影等于零)(力偶不能与一个力平衡) - 性质2: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恒等于力偶矩本身,而与矩心的位置无关。 - 性质3:作用于同一平面的两力偶,只要其力偶矩大小相等,力偶的转向相同,则这两 力偶等效,可以进行等效替换。(或者说只要力偶矩保持不变,力偶可在其作用面内任意移动和转动,或者力偶矩保持不变,同时改变力和力偶臂的大小,力偶对物体的转动效应不变)
第六节 力系的平衡条件 一、平面汇交力系(Plane concurrent force system)的平衡 平面力系:各力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力系。 平面汇交力系:平面力系中各力作用线汇交于一点的力系。 平衡方程
二、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- 力的平移定理:可以将作用于刚体上A点上的力F平行移动到任一点O,但必须附加一个力偶,附加力偶的力偶矩等于原力F对O点之矩。 - 力的平移定理逆过程:一个力偶矩和一个作用于同一平面的力F,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一个力。 - 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简化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mu411Q7Ca?spm_id_from=333.999.0.0&vd_source=ed137998fd1ae1b4a12558edaa6b34ab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hh411J71w?spm_id_from=333.337.search-card.all.click&vd_source=ed137998fd1ae1b4a12558edaa6b34ab
https://www.applysquare.com/topic-cn/FTYA36pm7/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A%9B%E5%81%B6
google: moment of force and work